一样的数学,不一样的教,不一样的学
这个假期,拜读了“数学疯子”张宏伟老师的著作《365体育备用网站》,初翻阅,书中对话式的案例让人感到熟悉又亲切,这应是一本让人“平易近人”的书,会是一份实用易习得、又容易“上手”的“大餐”吧!
张老师时常送给他的学生们三句话:“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胡说八道,将来你才可能能说会道;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胡思乱想,将来你才可能有奇思妙想;只有在课堂上敢于胡作非为,将来你才可能有所作为。”如此有力量的三句话,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有了期待,张老师的数学课一定会很好玩吧!
一、老师智慧教,学生轻松学
美国年度教师雷夫曾说,在他的第56号教室里,真正的秘密不是因为有了什么,而是因为“没有害怕”。在张老师的课堂上,总能给学生创造这样轻松的氛围。
一节数学课前,张老师让学生自己出脑筋急转弯,结果一下子问倒了台下的所有老师,孩子们一下子成就感爆棚,课堂紧张的氛围一下子就放松下来。接下来的新授课,张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条隐含所有条件的问题:张老师买铅笔一共花了多少钱?这让孩子们一下子犯了难:什么都没有告诉,怎么解决问题?张老师追问:问题中哪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,猜猜看应该用什么算法,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。孩子们天马行空,长久的固定思维被打破,起初还比较“正常”:单价多少,买了多少,钱够不够,找回多少钱,算法应该是加或乘。
张老师不断地鼓励孩子们:还有吗?还有吗?
大家不淡定了,脑洞大开:是批发还是零售?购买时有优惠吗?和谁去买的?几个人去买的?有学生就说到:当具备一定条件的时候用减法或除法说不定也能解决问题。这是老师因势利导下的孩子们的奇思妙想。课末,老师揭示的预设条件:张老师、王老师和李老师买的都是同一种铅笔,而且买的一样多,3位老师一共花了120元。原来,孩子们后来的“大胆”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的流程有所不同,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,在情境中呈现问题条件,让学生在“已知”中去解决“未知”。张老师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,这也让人不得不相信,在孩子们的世界里,的确有着无限的可能。
什么是好老师,什么是好课,孩子们是最有发言权的。用孩子们的话说,就是好玩。
二、老师协助教,学生自主学
“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学习的人,不是包办学生学习的人,真正的学习是当学生离开教师之后依然愿意学习,依然会自主学习。”
在“估算”教学中,张老师呈现一份动物写的答卷让孩子们自行批阅(见右图),并阐述自己的评分依据,最终列出存在争议的问题:估算只是最简单地算吗?
在接下来的探究环节,老师例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行辨析,发现213可以看成210进行估算,并悟出,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,有的需要看成整百,有的要看成几百几十。同样的数据,放在不同的问题情境当中,就有了不同的解决策略。孩子们在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中竟有了新的发现:小猪的47(40)×5≈200也可能是对的。(例:每条船只能运47头小猪,估算5条船大约可以运送多少头猪。把47看成50的话,船就会沉了,看成40估算是安全的。)多么精彩的课堂生成!
结课环节,孩子们的自我反思也让我耳目一新:
不是只有带“大约”的问题才能用估算,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;
估算不一定找最接近的那个整十或整百数,有时看大,有时看小;
估算让我们很快解决问题,但它并不是最简单地算;
……
这个课例同时也刷新了我的教学常态,我们课堂上更多的时候真的只是在教知识,而张老师是在真实的课堂中培养具有生命力的儿童,让儿童自己去发现,自己去感悟。知识,永远不是教育的终点!
三、老师创新教,学生探索学
“比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,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,让数学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成为既富有挑战的又能够学会的课程。
教学“圆锥的体积”,张老师设计了“沙道上的数学”的专项时习活动。给学生提供A、B、C、D、E五个可供选择的时习项目,学生自选,对个数、顺序、活动方式等均不做统一要求。90分钟完成,鼓励学生挑战自我,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完成,均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。
A例——金字塔和沙堆的共同秘密 张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,孩子们用大小高矮不同的圆锥堆沙堆,通过测量圆锥沙堆的高及母线与底面夹角的度数发现,无论圆锥大小,母线与底面夹角的度数竟然都是51度多,神奇的51度角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手中“诞生”了。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实践感慨:数学是一种天赐的语言。(竟与伟人伽利略的名言“数学是上帝的语言”如出一辙。)这,是大自然的力量,是智慧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神奇力量。
E例——沙堆靠墙 孩子们按照活动指引,通过动手操作,画图等一系列的活动,不难发现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的沙堆与圆锥之间的关系。
如果不是生活,我们只能用嘴说,如果不是生活,我们只能用手比划,如果不是生活,我们只能让学生硬生生记住。张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另一面,数学是真的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。
全景式数学教育团队和家长有一个公约,即教师每次上课前或家长辅导孩子前,要把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极佳状态,每次活动前要把孩子的心境感染到极佳状态,给孩子最大程度的安全、自由、鼓励、尊重、信任和放手。不计较孩子的对错,鼓励每一个敢于表达的孩子,尊重孩子所有不逾越底线的想法和行为,珍重孩子跟我们上课共处的感觉,努力让每个孩子在每节课或每次辅导中都能感觉到自信和愉悦。如果做不到,也绝不让他产生负面情绪。
一样的数学,老师不一样的教会影响孩子不一样的学,坚持每个点滴的努力,努力让“我适合学数学,我能学好数学”成为每个孩子的信仰!
编辑:曾亚琪
审核:张银中
上传:熊川川